手机厂商接连入局 跨界造车能否照进现实?
几年前,硅谷出道的特斯拉首次将大屏幕装进车内,开启互联网汽车的新时代。如今,以蔚来、小鹏为代表的造车新势力高举“智能汽车”的旗帜,欲将5G、人工智能、物联网等前沿科技融入汽车,赋予汽车“智能终端”的全新角色。当然,在汽车智能化的道路上,还有一股强大势力不容忽视,那便是已经在智能终端领域耕耘多年的手机厂商们。
联想起前些年造车新势力蜂拥而至的场景,如今手机厂商无疑也是看中了智能汽车的巨大的市场前景,根据相关机构预测,2025年全球联网汽车数量将接近7400万台,其中中国的联网汽车数量将达到2800万辆。此外,中国汽车工业协会预测,2035年中国智能汽车产业规模将超过2000亿美元(约合人民币13万亿元)。面对软件主导的汽车时代以及“万亿级蓝海”的诱惑,本身具备芯片研发实力的手机厂商们自然不会放弃入局汽车产业的机会,因此,以苹果、小米、华为为首的主流手机厂商相继发布了汽车规划。
苹果CarPlay先行 手机厂商集中发布汽车专利技术
作为汽车智能互联的先行者,苹果早在2013年便宣布进军汽车领域,并推出了iOS in the Car计划,也就是如今几乎覆盖主流汽车品牌的CarPlay车载系统。通过与苹果手机连接直接在车载多媒体系统中操作手机APP,完美解决了车主用车过程中的痛点,也让苹果在“智能汽车”的阵地战中夺得先机。
跨界造车 是“玩票”还是“来真的”?
在持续发布汽车相关专利技术的同时,一些手机厂商也将触角伸向了造车领域。苹果很早以前便发布了自动驾驶汽车雏形“iCar”,并为之筹备了大量先进人才与技术,但长期缺少合作伙伴导致苹果汽车迟迟未能量产。近期,苹果正在加速造车的步伐,已经与日产、现代、起亚等多家汽车企业传出绯闻,并最终由现代汽车集团接盘,委托起亚部门负责苹果汽车的项目,新车预计将在起亚位于乔治亚州的工厂投产,不过具体的合作形式以及量产时间还要等待官方进一步确认。
特斯拉CEO马斯克,表达出对于智能电动汽车行业的热情,虽然此次造车还未进行正式官宣,但相信小米造车很可能也将采用与苹果一样的代工模式。
跨界造车模式在未来或将成为主流。掌握智能领域的核心科技,手机厂商本身已经具有技术整合的能力,如果在三电系统方面再能有所突破的话,那么诞生下一个特斯拉或许只是时间问题。当然,摆在这些手机厂商们面前的严峻挑战是代工模式的不确定性,如何管控产品品质,保证生产效率,避免出现交付延误及质量缺陷,则是这些跨界造车的手机厂商们需要考虑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