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新造车公司陷“欺诈”风波 通用放弃持股计划仅保留合作
与曾经的中国新能源车市一样,美国造车新势力也似乎进入了“洗牌”阶段。
11月30日,据路透社报道,通用汽车和美国新能源汽车公司尼古拉(Nikola)宣布了一项修订后的新协议,该协议保留了双方燃料电池合作关系,但取消了通用汽车在这家初创公司的股权,以及与其合作生产电动皮卡的计划。
据悉,今年9月,通用和Nikola曾宣布一项协议。根据该协议,通用汽车将提供电池、底盘架构、燃料电池系统和一家工厂,以换取这家初创公司11%的股份和7亿美元现金,并合作研发生产一款名为“Badger”的电动皮卡。然而,在遭遇空头Hindenburg攻击Nikola存在欺诈行为之后,这笔交易受到质疑。
福特。而这是在Nikola成立六年还没有一款量产车的情况之下。
随着Nikola的市值暴涨,吸引了众多投资者的目光,这其中就包括美国第一大汽车集团通用。9月9日,通用汽车宣布和Nikola合作,通过自己的产能和技术等非现金方式投资这家新造车,获得对方11%的股权(价值近20亿美元)。
不过,令通用汽车没有想到的是,Nikola背后“暗流涌动”。就在宣布合作的后一天,9月10日,做空机构兴登堡研究公司(Hindenburg Research)针对Nikola及其创始人特雷弗·米尔顿(Trevor Milton)发布了一份措辞严厉的报告。
该机构声称,米尔顿严重夸大了公司的技术能力,并向投资者撒谎。 此后,进一步的研究给出了确凿的证据,暗示尼古拉股票的价值可能为零。
之后,双方进行了多次“交锋”,虽然Nikola矢口否认造假,但在多次回应中闪烁其词,与此同时,公司创始人兼执行董事长特雷弗·米尔顿也宣布自愿离职,这些都让Nikola陷入了“欺诈”漩涡。
而在不少业内人士看来,这种靠夸大宣传营造出一种良好发展的态势,从而获得股价飙升的故事,怎么看都有些“美版”瑞幸的味道。
不过,作为合作伙伴的通用并未随即“落井下石”,事发后,首席执行官玛丽·巴拉(Mary Barra)仍为该公司与Nikola合作的决定进行了辩解,其表示,在完成与尼古拉的20亿美元交易之前,通用汽车进行了“适当的尽职调查”。
通用:毫不亏本的买卖
在Nikola被曝“欺诈”后,力挺合作伙伴的的通用汽车在不少人看来成为了“冤大头”。
但事实上,从双方签署的合作协议来看,通用汽车是以等值非现金资产认购Nikola的股票,也就是说拿“技术和产能”换股份,并没有花费一分真金白银。甚至,未来双方合作研发的Badger电动卡车量产后,将在通用汽车的工厂中进行生产,对方还需要支付给通用汽车相应的“代工费用”,这对于通用来说都是毫不亏本的买卖。
不仅如此,通用还为自己留足了“后路”,即协议推定如果这笔交易到12月3日仍未完成,那么任何一方都可以宣布放弃。
而如果将目光放得更远,通用对于Nikola的投资其实也并非一时“心血来潮”。从战略角度来看,通用急于投产一款电动卡车,“阻击”特斯拉Semi以及即将“复活”的福特悍马全电动卡车品牌。
不仅如此,在氢燃料电池市场,传统车企也纷纷加快脚步。例如,现代集团宣布为旗下氢燃料项目投资67亿美元,而今年7 月份引擎制造巨头康明斯也耗资2.9亿美元买下了燃料电池制造商 Hydrogenics。
因此,对于通用而言,不论是面对特斯拉这样的“闯入者”,还是福特,现代这样的传统竞争对手,都必须加快在纯电动以及氢燃料电池领域的布局。